一個國家的創新發展道路是漫長的,但緊要處往往只有幾步。
當前,我國科技領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: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短板依然突出、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、頂尖人才和團隊還比較缺乏……
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撰文指出:“我國擁有全球門類最齊全的產業體系和配套網絡,其中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。但許多產品仍處在價值鏈的中低端,部分關鍵技術環節仍然受制于人。”
如何評價我們創新走過的歷程?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院長潘教峰認為,僅僅與過去的自己相比,會將科技的進步看成一路高歌;只與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相比,會把創新“卡脖子”面臨的問題視為滅頂之災。
中國要發展,最終要靠自己。
從世界工廠到世界級創新平臺,從“中國制造”到“中國創造”,中國科技創新的“第一動力”永不停歇。
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國家戰略,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“三部曲”,創新不斷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;從增加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,到為科研人員松綁減負,全面深化科技改革蹄疾步穩。
邁過科技創新“關鍵坎”:奏響“第一動力”的時代交響
當前,我國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。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,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,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,必須按照黨的十九大部署,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充分發揮創新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作用。
——攻關關鍵核心技術。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”清華大學副校長、國際著名實驗物理學家薛其坤院士認為,想在科學原創上發現別人看不到、發現不了的東西,肯定你的眼睛要更亮,你使用的儀器工具分辨率、靈敏度要更高。
——增強科技創新供給。為破解科研成果大量“睡大覺”、成果轉化“兩頭難”,國家接連出臺鼓勵科技成果轉移轉化、體現知識價值的政策,通過大力構建開放共享的創新能力支撐體系,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驅動作用。
——完善科技體制改革。我國科技界“唯論文、唯職稱、唯學歷”“項目多、帽子多、牌子多”等問題正在逐步解決?车舨缓侠淼姆蔽目d節和陳規舊章,樹立良好科研生態,中國正在加速建立服務于人的創造性活動的科研管理機制。
“我們在創新發展征程上匯聚起磅礴力量,邁過科技創新的‘關鍵坎’,定能夠書寫決勝未來的新奇跡。”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說。